藥廠水池防腐層脫落怎么辦?玻璃鋼修復方案指南
來源:行業新聞 /
時間: 2025-05-08
藥廠水池防腐層脫落怎么辦?玻璃鋼修復方案指南
在醫藥生產中,藥廠水池長期接觸酸堿藥液、污水等腐蝕性介質,若出現防腐層脫落,不僅會導致介質滲漏、污染環境,還可能引發結構安全隱患。其中,玻璃鋼防腐層因優異性能被廣泛應用,但其脫落問題需及時科學處理。本文結合工程實踐,提供從原因分析到修復實施的全流程解決方案,助力快速恢復水池防腐功能。
一、防腐層脫落的四大核心誘因分析
1. 基)%06 材處理不徹底(占比 60%)
- 混凝土基材:未清除表面浮漿、油污或含水率過高(>8%),導致底涂粘結力不足;
- 金屬基材:除銹未達 Sa2.5 級標準,殘留氧化皮或粗糙度不夠(<40μm),形成 "兩層皮" 現象;
- 案例:某青霉素車間水池脫落區域,基材檢測顯示含水率 12%,底涂與混凝土間存在粉化層。
2. 施工工藝缺陷
- 纖維布鋪貼問題:樹脂浸潤不充分、接縫搭接不足(<50mm)或氣泡未排除,形成剝離隱患;
- 固化控制不當:固化劑配比錯誤(過量 / 不足)、環境溫度低于 10℃未升溫,導致涂層內聚力不足;
- 面層厚度不足:耐磨面層厚度 < 0.5mm,長期沖刷后率先破損引發層間剝離。
3. 材料老化與化學侵蝕
- 樹脂選型錯誤:未針對介質特性(如強氧化性、高濃度酸堿)選用乙烯基酯等特種樹脂,導致快速老化;
- 使用壽命超限:超過設計使用年限(15-20 年)未及時維護,樹脂基體出現粉化、纖維布脫粘。
4. 外力損傷與結構變形
- 機械沖擊:工具碰撞、介質中固體顆粒沖刷導致局部破損,未及時修補引發連鎖脫落;
- 基體開裂:地基沉降導致混凝土裂縫擴展,拉扯防腐層產生撕裂。
二、玻璃鋼修復方案:分三階段科學實施
階段一:精準診斷與方案設計(1-2 天)
1. 現場勘查與損傷評估
- 可視化檢測:用內窺鏡檢查隱蔽區域,標記脫落范圍(案例中某 200m3 水池出現 3 處連片脫落,總面積約 15㎡);
- 損傷分級:
損傷等級 | 特征描述 | 修復策略 |
輕度 | 局部鼓泡(直徑 < 50mm) | 局部切除修補 |
中度 | 片狀脫落(面積 0.5-2㎡) | 區域整體剝離修復 |
重度 | 大面積脫落(>2㎡)或層間剝離 | 全池防腐層拆除重建 |
2. 材料適配性復核
- 重新檢測介質成分(如 pH 值、氯離子濃度),確認原樹脂類型是否匹配,本例中脫落水池原用普通聚酯樹脂,實際介質含 5% 鹽酸,需升級為乙烯基酯樹脂(耐腐蝕等級提升 3 倍)。
3. 制定修復圖紙
- 繪制脫落區域平面圖,標注陰陽角、接管口等關鍵節點處理方案(如管道根部做 R≥50mm 圓弧加強層)。
階段二:分層修復施工(7-10 天)
1. 破損層拆除與基材處理(核心工序)
? 舊防腐層清除
- 機械拆除:用氣動鏟刀剝離疏松層,角磨機打磨至堅實基材(混凝土露出骨料、金屬顯金屬光澤);
- 邊緣處理:將破損邊緣切割成 45° 坡口(寬度 50-100mm),形成階梯狀搭接面(圖 1:坡口處理示意圖)。
? 基材二次處理
- 混凝土基材:修補裂縫(V 型槽 + 樹脂砂漿)、找平凹陷(膩子層厚度≥3mm),含水率檢測合格(≤8%);
- 金屬基材:噴砂至 Sa2.5 級(粗糙度 50-75μm),丙酮除油后 2 小時內施工底涂。
2. 防腐層重建工藝(以中度損傷修復為例)
① 底涂增強粘結(第 1 天)
- 調配乙烯基酯底涂(樹脂:固化劑 = 100:1.2),用短毛滾筒滿涂基材,厚度 0.3-0.5mm,重點涂刷坡口邊緣(圖 2:底涂滲透強化區域);
- 固化條件:25℃環境靜置 4 小時,指觸不粘后進入下道工序。
② 增強層加固(第 2-3 天)
- 多層鋪貼:采用 "1 布 2 油" 工藝,第一層鋪 0.4mm 玻璃纖維布,樹脂浸透后貼實,搭接縫錯開原破損邊界 100mm;
- 節點加強:在陰陽角、接管口等易受力部位附加一層 0.2mm 纖維布,形成 3mm 厚加強層(圖 3:管道根部加強層實景)。
③ 面層耐磨處理(第 4 天)
- 第一道面層:加入 10% 碳化硅填料的樹脂砂漿,厚度 1mm,增強抗沖刷能力;
- 第二道面層:純乙烯基酯樹脂罩面,形成光滑致密表面(粗糙度 Ra≤1.6μm)。
3. 新舊層過渡處理
- 在修復區域邊緣涂刷彈性過渡層(樹脂 + 15% 彈性劑),減少因基材變形導致的層間應力集中,案例中此工藝使修復區壽命延長 20%。
階段三:質量檢測與養護(2-3 天)
1. 多維度驗收標準
- 外觀檢查:表面平整無褶皺,新舊層過渡自然,無肉眼可見缺陷;
- 厚度檢測:測厚儀掃描修復區,平均厚度≥3mm(原脫落區因厚度不足 1.5mm 導致失效);
- 電火花檢測:6kV 電壓掃描無漏點,重點檢測邊緣搭接處(案例中發現 1 處漏點,補涂后合格);
- 粘結強度:拉拔試驗≥5MPa(混凝土基材)或 10MPa(金屬基材),達標后允許投入使用。
2. 養護與試運行
- 自然養護 48 小時(溫度≥15℃),期間禁止水沖洗或荷載沖擊;
- 注水試運行:分階段注水至設計水位,觀察 24 小時無滲漏后正式啟用。
三、不同場景下的針對性修復策略
1. 混凝土基材局部脫落(占比 70%)
- 修復重點:清除脫落層至堅實混凝土,界面涂刷混凝土界面劑(增強粘結力 30%),采用 "底涂 + 2 布 3 油 + 面層" 工藝,邊緣外延 200mm 做過渡層。
2. 金屬罐體大面積剝離
- 方案升級:拆除全部舊防腐層,噴砂至 Sa2.5 級后噴涂環氧富鋅底漆(厚度 80μm),再施工玻璃鋼增強層,提高陰極保護與機械性能雙重保障。
3. 頻繁檢修口周邊脫落
- 結構優化:在檢修口法蘭周邊預埋玻璃鋼加強圈,采用螺栓錨固 + 彈性密封膠填充,減少頻繁開合導致的疲勞損傷。
四、預防脫落的長效維護建議
- 定期檢測機制:每季度用測厚儀檢測重點區域(如陰陽角、液面相變區),每年進行一次電火花檢漏;
- 介質管理:控制固體顆粒含量(<50ppm),避免強腐蝕性介質長期滯留(停留時間≤24 小時);
- 應急修補包:儲備同型號樹脂、纖維布及快速固化劑,發現微小破損(如直徑 < 10mm 鼓泡)及時用補丁法修復(圖 4:應急修補操作流程)。
結語
藥廠水池防腐層脫落并非 "絕癥",通過精準診斷誘因、規范修復工藝和科學養護,玻璃鋼防腐層可恢復甚至超越原有的防護性能。關鍵在于把握 "三早原則":早發現(定期檢測)、早處理(及時修補微小缺陷)、早預防(建立維護檔案)。本文提供的全流程修復方案,經多個藥廠項目驗證,能有效解決脫落問題并延長水池使用壽命,為醫藥行業基礎設施維護提供實用參考。
(注:實際施工中需根據具體工況調整材料配比與工藝參數,建議由專業防腐團隊實施,確保修復質量達標。)

